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艺术人文 > 艺术人文
郭全忠:艺术创作必须有个根
罗光乾2018-02-09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郭全忠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郭全忠是黄土画派的骨干之一,是一位用泪和着血画画、一辈子都在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郭全忠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著名画家郭全忠是黄土画派的骨干之一,是一位“用泪和着血画画”、一辈子都在实践“继承与创新”的艺术家。
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郭全忠扎根在黄河流域两岸的土地上,用朴素的情怀关注普通的生活和普通的老百姓,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他根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修养内心,澄明气象,树立起崇高的艺术理想;他扎根在现代主流文化之中,体悟时代创新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根植于自己的心灵情感之中,讲品位、重艺德,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改天换地英姿风采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与面貌。
《万语千言》 郭全忠作品 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以一幅带有“伤痕文学”色彩的国画《万语千言》而一举成名。这幅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作品,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画面中周恩来焦虑的神情至今仍然感人至深。
《自乐班》 郭全忠作品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自1979年以来,他连续参加了七届全国美展,他一路严肃地走来,认真地对待,把自己的一生都与中国画的发展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的作品《万语千言》《自乐班》《选村官》《自习》等先后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铜奖。他立足于中国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探索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国画家获得“吴作人艺术奖”的第一人。
《选村官》 郭全忠作品 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有人说,当今画农民,以郭全忠的作品最有“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地域与个人特色。他笔下的农家人物具有天然的乡土气息和生命韵味,仿佛是从秦腔的空气中跃然于纸上的。
《早读》 郭全忠作品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新时期以来,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寻求个性与独立,探索刻画农民形象的新途径。他一手伸向传统向古人学习,一边深入生活师造化自然,追求真实,探索笔墨表现,为中国画的传承创新和时代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慈母手中线》 郭全忠作品
郭全忠的探索,一是追求真实,二是追求笔墨表现。1979年,他的作品《万语千言》问世。由于这件作品抛弃了一体化“英雄形象”的虚假和粉饰,直面农村贫困落后的真实性,从写实的“英雄形象”转为写实的“真实形象”,找回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同时,在写实风格中又融入了大写意笔法,强化了对艺术家不平心境的直接抒发。因此,《万语千言》一经面世,就在画坛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万语千言》是郭全忠的成名之作,让他在中国画坛迅速崛起,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写实主义画风。
《娘仨 》 郭全忠作品
1984年,郭全忠创作《自乐班》,开始对中国画绘画工具的思考和对中国画表现力的思考,更加侧重了笔墨造型。这张画不加修饰地描绘了农民说拉谈唱的乡间风俗,不仅摆脱了人为导演的痕迹,而且更深刻地展示了农民的艰辛命运和顽强性格。此后,他从强调明暗的素描性笔墨向强调结构的写意性笔墨过渡,越来越淡化细节真实的写实性而强化表现性。
《山村一农家》 郭全忠作品
郭全忠曾说,我这一辈子就像爬山,几经挫折爬到一定高度,结果发现这才是半山坡,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于是又向上爬,仿佛爬到了最高处,却发现还有更高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事业也罢,人生也罢,我只是看到了一个方向,很难说达到了终极目标。正是在这种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郭全忠渐渐进入了创作的佳境。1999年,郭全忠的《选村官》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这是他尝试突破写实画风后的代表作品。紧接着,他为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而创作的《早读》又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从《黄土高坡》、《选村官》到《早读》、《黄河古路》,郭全忠作品以流动的笔墨,强烈的黑白对比关系,凝练的线条,深深地触摸着人的灵魂,把西部农民的苦涩,苍凉的原生状态描写的真切自然。
《北方农民》 郭全忠作品
历经数十载风雨,郭全忠已经和陕北的黄土地紧紧相连,他的血液和那些鲜活的农民已经融为一体。有人这样评价郭全忠的作品:品他的画就像听豪放的秦腔,有一种从骨子里传递出来的浓郁的西北味道。也有人说郭全忠作品中的陕北农民具有一种强烈的“土气”,甚至有些“苦涩”,或者说“丑”。
《庄稼汉》 郭全忠作品
郭全忠作品中的苦味是有意而为之的,他说,这与陕北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直接联系,并不反映陕北农民的普遍状态。陕北农民的苦与乐也是我的苦与乐,因为我出身在农民家庭,我觉得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也是中国人、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从来没有把这狭隘地理解为哪个人的命运。恰当一点说,我觉得反映了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心中有创伤,心灵有痛苦、有矛盾、有尴尬的画家,他眼中的陕北农村世界,其意义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思考或启示。
《西出阳关》 郭全忠作品
农村、农民一直是郭全忠关注的题材。从《自乐班》《少女》《红指甲》《选村官》到《早读》,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情节。郭全忠的成功探索,是对西北题材人物画的突破,也是在形象与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突破。但这探索没有结束,他还在继续。
《千里共婵娟》 郭全忠作品
郭全忠说他的作品都是蘸着血和泪画出来的,听来不由让人心动。其实不管郭全忠自己怎么解说自己的创作,我以为郭全忠用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是一位高度关注民生、关注人文价值的艺术家,他笔下的每一条墨迹、每一块色彩都是在描写底层百姓,反映着农民兄弟的渴望与需求。这也可以说画家内心深处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画笔为底层的百姓改善生存环境而鼓与呼,释放的是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他的成名作《万语千言》是这样,他后来创作的《黄土高坡》《陇东麦客》《洗衣妇》等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