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艺术人文 > 艺术人文
顽石 老玉 古陶 陈茶 ——杨晓阳谈艺术
罗光乾2020-11-12人已围观
简介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
《酒逢知己》 杨晓阳作品
好的艺术作品,每一幅都应该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有着精致的文字,鲜明的场景,丰富的故事,有序的逻辑以及最终暗含的人性的哲思。杨晓阳的作品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很好地呈现了好作品的所有元素。
《夏日》 杨晓阳作品
看他的生活写真,每一幅都让人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的身份,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心理状态,那是一个植根于黄土高原,拥有着无上艺术天分却时刻不忘生活在群众之中的艺术家的修养和情怀。而看他的主题探索,宏大的叙事场面下,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与神态都精细入里,让一个个原本看起来难以驾驭的历史题材跃然纸上,显现了他“小中见大”、“微中显著”的艺术境界。再看他的丹青意蕴,“丝绸之路”长卷已然成为惊世之作,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在画卷上缓缓铺陈,娓娓道来,随便截下一幅放大欣赏,人物关系、场景设计、生活元素都井然有序、细致入微,整体来看,色彩多变又不失雅致,场景密集又不显凌乱,结构紧凑又不显局促,就像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直到他的水墨精神,从黑白两色的人物写真,经历色彩缤纷的主题创作与重彩绘画,重又回复到了最初的水墨世界里头,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从最初的质朴,经历光怪陆离的世间,繁华落尽后回归生命本真。这个时候题材已经不重要,技法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内在的精神,和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灵魂。从极简处看深意,于无声处听惊雷。
《温故而知新》 杨晓阳作品
多年来,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对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正如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所说:“杨晓阳既是美术界的领导者,是艺术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建构者,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可以说都和杨晓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生可畏》 杨晓阳作品
美术理论家薛永年评价杨晓阳于四十载的艺术实践和文化思考中,既是写实风格主题画创作的能手,又是勇于告别已有成绩提出“大写意”主张并推出人物画大写意新风貌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继承了两种传统,“一种是近代传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写生/速写’功夫、‘艺为人生’理想、‘求新图变’勇气的水墨写实传统,特别是素描教育练就的造型基本功,外出写生速写对鲜活生活的把握及对历史文脉的感悟;另一种古代传统,是‘写意’传统,是周秦汉唐以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思维方法和语言方式的传统。”
《晨妆》 杨晓阳作品
张晓凌总结杨晓阳的大写意创作“超越形而下的画法与机巧,超越有极的‘形’‘神’而直抉无极的‘道’‘教’‘无’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于‘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践履‘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义。……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远,心融神会,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长风夏日》 杨晓阳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杨晓阳的早期创作主要是以写实绘画表现现实生活,代表作有《黄河的歌》、《大河之源》组画。我形容杨晓阳的创作,从写实到写意,先是作茧自缚,然后破茧而出。就是说写实是写意之“破”,但写实的“茧”是写意的“破”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画家来说,如果没有茧,无从破茧,如果只有茧,就没有生命活力,我认为这就是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杨晓阳从写实训练入手,逐渐走向写意、写实、大写实、大写意,就是说他越来越脱离了写实规范的束缚,获得了写意表现的自由,才达到今天这种境界。
《茶博士》 杨晓阳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在研讨会上表示: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兼理论家者众多,如王维、苏东坡、董其昌等等,“知行合一”也因此成为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同样,杨晓阳也是一位理论思维与绘画实践并进的艺术家,而高扬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理论认识与倡导,则是他区别于古代文人绘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标志。他所提出并实践的中国画“大写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绘画理论,而且也为我们认知民族主体思维提供了来自艺术实践的重要例证。杨晓阳的“大写意”是他几十年探研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点认知、感悟“形”“意”“理”“法”而形成的中国画认识体系,同时也是在他与西方文明充分比较对照后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体系鲜明地体现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自豪与自信。
《面壁》 杨晓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