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原创 > 原创
重温经典:黎雄才笔下的“防汛史诗”与65年前的
罗光乾2019-07-09人已围观
简介黎雄才是岭南画派中与关山月相提并论的国画大家,完成于1956年的《武汉防汛图卷》有着防汛诗史的美誉,是新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生动再现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灾中百万军
黎雄才是岭南画派中与关山月相提并论的国画大家,完成于1956年的《武汉防汛图卷》有着“防汛诗史”的美誉,是新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生动再现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灾中百万军民防汛抢险的历史场景,更是有力地证实了中国画在表现重大现实题材方面的能力和艺术魅力。
在武汉汉口滨江公园里,有一座临江而立的纪念碑,碑心石上刻有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水。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123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888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
当时,正值壮年的黎雄才任教于武汉中南美专,与广大师生一道投入到了惊心动魄的防汛抢险之中。他白天奔忙于泥泞坎坷的沿江堤岸,一边参加抢险,一边奔走写生,晚间回到驻地对画稿加工整理,常常忙至深夜。防洪抢险之后,黎雄才经一年多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武汉防汛图》长卷。
黎雄才在作品题记中记载了他的创作意图与过程: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二日起,武汉关水位已超过二十八公尺。八月十八日,涨到二十九点七三公尺,高出平地一丈至二丈多,超过一九三一年最高水位,持续了五十八天,为百年来未有的洪水。参加防汛战士有二十八万九千余人,从斗争开始到胜利结束,经历了一百天的时间。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全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因作武汉防汛图卷以纪其事。
是图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于张公堤上速写,一九五六年三月赋色并补成之。全图大意分为十二段:开始的一段描写在一个乌暗沉重雨云笼罩的夏天,从汉口望武昌黄鹤楼一带。七月是长江大汛时期,洪水不断上涨,水情测量人员日夜守候在水位标尺旁,及时记录水位,送到防汛指挥部。第二段在空前持久的暴雨和六七级的巨风下,七月廿九日中午,丹水池被狂风巨浪袭击出险,堤身崩塌了二十多公尺,在五分钟内一千多抢险队员都上了险地,四十分钟后堵住了缺口。这段描写将已经修复的情形。第三段为一九三一年缺口处,现已安如磐石,火车从远处运来的土石支持。第四段,在这种万分紧张险恶情况下,防汛战士发挥了高度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在风雨中抢险,许多人跳下水去,以身体结成人墙,保护着堤身,坚持战斗。第五段战士之家。雨过天晴后,有群众学生等组成之防汛服务队来为防汛战士洗衣裳等。第六段水上运输。从全国各地支援来的大批草包等物质。第七段为防汛第一指挥部所在地戴家山。第八段为加固工程,为了消灭堤身隐患,展开了大规模填塘工程,创造了採土的新方法,堤上有人民解放军摩托部队在巡逻。第九段为排水站,从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抽调了近万匹马力的抽水机,正紧张地安装机器和变压器等来排除渍水。第十段渍水后农民们重返家园。第十一段描写金银滩、姑嫂村一带望水上长城的防浪木排,在水慢慢下退时,由洞庭湖泽流下来之草堆。第十二段,农民开始从防汛前线回家,立即投入生产,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上,光辉的旭日从东方渐渐的升起来了。一九五六年三月雄才画并记于武汉。
2012年8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写生稿》全本36件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与已藏在中国美术馆的《武汉防汛图卷》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