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原创 > 原创

南京颐和路:让人眼馋心动

罗光乾2020-05-01人已围观

简介在南京,有一条美丽幽雅的街道颐和路,它是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综合,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有人甚至说,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

在南京,有一条美丽幽雅的街道——颐和路,它是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综合,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有人甚至说,“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它周围都极其的繁华,而它却存在于一片嘈杂中,尽显自己的宁静幽雅,整条街道透出神秘的气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蒋介石发布了《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 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很快,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了起来,而云集在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汪精卫、陈诚、陈布雷、于右任、阎锡山、汤恩伯、周佛海等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苏联大使都曾住在这里,民国的许多重头戏曾经在这里上演。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

“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20世纪30年代,一批欧美留学建筑师归国,一时间各种建筑流派竞相登场,仅在颐和公馆区内,西班牙式、法国孟莎式、英国都铎式、美国乡村别墅式等等建筑风格纷纷出现,这里不仅成了达官贵人买房置地的首选,也成了海归设计师的处女秀场。造就了整个颐和路公馆区1700多户宅院,几乎没有任何一家风格重复的盛况。

在这片37.8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仍有225幢,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

如今,这里浮华落尽,青砖灰瓦之间,许多旧梦都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里。缓步在老榆树的枝影下,眼风越过矮墙,任谁都能揽得一些惊叹和沉思,搁置心上。

这里的建筑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相比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这些建筑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每年的四五月,是这里最美丽的时节。许多公馆大都铁门钢锁把守,虽不能如愿进入其中深察细究,但在门外看,依然能感觉到那独特的气息。雪松桧柏在青砖灰墙 中,显得更加苍劲挺拔,苍翠欲滴,还有攀援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萝叠蔓,偶尔有羞涩探出墙头的蔷薇,让人忽忆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浑身顿有铅华洗净、气定神闲的感觉。

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大使级有31个,公使级有18个,大大小小49个大使馆或公使馆,分布在颐和路、宁海路、江苏路等路段。这些建筑多以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花园小洋楼风格为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宽敞,内部实用。异国风情交相辉映,成了第一个使馆区样板。

解放初始,人去楼空,公馆多成无主之地,一度被荒废,被政府接管改造后,一部分分配给军政官员居住,另一部分做了江苏省省级机关办公用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开始出台政策对其修葺。如今,多数院落或铁门紧锁,或有卫兵守卫,很难入内。院墙之后的主人故事,也随之封存。

1932年元旦,陈诚与宋美龄干女儿谭祥在“励志社”举行婚礼后,入住普陀路10号。此次安家由宋美龄资助,屋内家具也是宋美龄亲自监工,地板是美国进口红松木,不蛀不蚀越擦越亮。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诚被派到东北战场,但已无力回天,国民党内声讨陈诚败绩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提出“杀陈诚以谢天下”。1948年,陈诚前往上海治疗胃疾,整理行装时,站在院中,细细打量着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别墅,得失成败,涌上心头。从上海去往台湾后,普陀路10号,陈诚再也没能回来。

入住公馆区的人物,在民国史上都有迹可循。汪精卫住在颐和路38号,隔壁34号是国民党中央军“八大金刚”之首顾祝同的家;蒋介石专门为“文胆”陈布雷物色的宅院,在颐和路6号,但陈只住了一年,就举家迁往重庆;特务头子毛人凤住在珞珈路3号,张学良曾被关押至此;1949年,国共谈判期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不敢回太原,请求李宗仁拨了颐和路8号暂为居住,7天后仓皇而逃;汤恩伯任陆军副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后,以妻之名,花了2500万国币购得珞珈路5号作为汤公馆。竺可桢、黄仁霖、郑介民、周佛海等等角色,都在颐和路公馆区置办了房产,有好邻居,有死对头。短短颐和路,民国小剧场,上演一出出恩怨交错,悲欢离合。

来到颐和公馆的院落,像是误入花园,无论哪个时节,总有花开,玉兰、海棠、桂花、合欢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舒展在百年数十米高的法国梧桐旁边。在颐和的院子里,最多不是梧桐,而是榆树。可是偏偏有一栋楼叫做桐影楼,让人想到梧桐影影绰绰的映在黄色的外墙上,浪漫而诗意。进入花园,仿佛门外喧嚣车马声都被抛在身后,曲径通幽的条条小路与略带香味的空气都像是来到一个新世界。近百年前的奢靡贵族已经都沦为尘土,而今只剩下这一座座宅子,和庭院前的合欢花一年一季的静静开着。

2014年底,继午门、外滩18号等项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第15个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颁给了颐和公馆区,姗姗来迟,却实至名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