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文化 > 文化

走近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

民歌2020-12-02人已围观

简介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市区,全区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4万,下辖三个镇四个街道办事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拥有“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

img/ueditor/155298664230607C64B15BC96B215F499C35765ACFCD4.jpg

山海关古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山海关概况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咽喉要道。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市区,全区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4万,下辖三个镇四个街道办事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拥有“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大樱桃之乡”“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等多项殊荣。

历史文化悠久。在山海关区小毛山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经专家鉴定属富河沟门文化,距今约5000余年。唐代以前,山海关古城座落在现关城西南八里,有老城、东罗城、西罗城、南新城、北新城,各城连环五座如花,又名“五花城”。1381年,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北倚燕山、南临渤海、雄关耸立其间,故得名“山海关”。1737年,在此设临榆县,延续到解放,解放之初划归辽西省设山海关市。1953年,划属河北省唐山专区设山海关市,后合并到秦皇岛市,划为山海关区至今。姜女寻夫、徐达建关、甲申大战、清军入关、榆关抗战、解放中原等历史事件,让山海关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催生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文化。

自然资源丰富。山海关北部为燕山余脉,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中部为古城及道南新城区;南部滨海岸线长14公里,沙软潮平、水质洁净;另有石河、潮河及长城贯穿南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山地、古城及滨海资源的城市区。山海关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山叠翠、河流映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中国北方生态休闲宜居的城区。山海关交通条件优越。京沈高速公路、102和205国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交汇,山海关火车站是全国路网性编组站、铁路特等站,有军用机场一座,城西紧邻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

旅游名胜荟萃。天下第一关襟山枕海,雄视四野;老龙头城海相连,昂首渤海;森林公园仙溪路指,层峰叠嶂;孟姜女庙望夫古刹,古朴清幽。每年吸引近600万人次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山海关获得了“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20多项殊荣。

二、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城防体系完备。山海关具有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主体、以古城为核心,南起老龙头、北至九门口,在全长 26 公里的长城线上,分布有十大关隘和多处敌台、战台、烽火台等。山海关关城东西两侧各建有罗城,南北又建有翼城,形成前拱后卫、左辅右弼的防御格局。山海关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不仅在长城各关口绝无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军事城防体系”中也是十分罕见。

2.关城布局独特。山海关关城空间布局统一中又有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极高艺术成就。关城内主要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与古城门相通,四条大街中心建有钟鼓楼与四城门相望,形成了很好的对景。四座城楼、钟鼓楼、城墙、四合院民宅、沿街店铺相配合,构成了古城丰富的轮廓线。关城内街巷为棋盘式方格网布局,胡同、小巷把一个个造型别致、北方色彩浓郁的四合院联系起来,配以朴素清秀的建筑、内向含蕴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宁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3.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情况。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为山海关区行政辖区全部范围,面积192平方公里,不可移动文物48处(国家级2处、省级6处、市级6处、区级34处),历史文化街区2处,历史建筑72处,世界文化遗产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1项、省级2项)。近年来,为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山海关区公布新增区级文物11处,分别为:马家民居、山海关王家大院建筑群、星宿坛、孚佑宫、文昌宫遗址、“壁立千寻”摩崖石刻、北齐长城戍城、后寺遗址、塔林遗址、团云寺上寺、团云寺下寺。

4.历史城区保护情况。历史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关城及东罗城),整个历史城区仍旧保持着以四条大街及胡同为分隔的传统街巷格局,延续着以明清风格为代表的建筑风貌,保持着以一层建筑为主的整体空间尺度。历史城区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由原来1.5万人降至9000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