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见证者 > 见证者

陈爱莲:时代的红舞鞋永不停歇

黄维、韦衍行2020-05-14人已围观

简介当我们到达位于北京南郊的爱莲舞蹈学校时,陈爱莲已经开始练功了。踹燕、探海、旁腿侧身、踢紫金冠我们在练功房外面静静看着她干净利落地将一个个动作完成,不禁暗自感叹,即

当我们到达位于北京南郊的爱莲舞蹈学校时,陈爱莲已经开始练功了。踹燕、探海、旁腿侧身、踢紫金冠……我们在练功房外面静静看着她干净利落地将一个个动作完成,不禁暗自感叹,即使岁月流逝,但陈爱莲的身姿依然健美轻盈、充满活力。

在练功结束后,作为校长的陈爱莲有些放心不下刚开学后同学们的状态,特地去看了一下大家练习情况。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跟着老师学习动作,她才放心地接受我们的采访。专访中,谈到舞蹈术语时,陈爱莲伸出手在空中比划着,眼波流转,表情生动,透着舞者的灵性。

“她的舞蹈宛如春江的皓月,清澈透明;又如天边的云霓,艳丽飞扬……”被誉为“东方舞蹈女神”的陈爱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起舞弄影,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艺术与事业,如同穿上了那双赋有魔力的红舞鞋,伴着岁月时光舞个不停。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人民网专访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教育家陈爱莲,在不懈的奋斗中,她谱写着艺术与人生的传奇。

“每一次上台表演都是再创作”

人民网: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迎来第二个春天。您也如沐春风地追逐时代步伐,于1980年举办中国首个个人舞蹈晚会——《陈爱莲舞蹈晚会》。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办此晚会的初衷是什么?

陈爱莲:七十年代中期,我从部队农场劳动回来后,当时身体出现了问题,医生说是“过度训练”,我一心只想着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体力,在排练厅里站都站不了。后来我认识到自己需要慢慢恢复,便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并注意饮食、保证睡眠,在仔细调养之后,身体逐渐好转了。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西班牙舞蹈演员在举办个人舞蹈专场,让我印象深刻,这是我头一次知道个人也可以开舞蹈专场,从此举办个人专场舞蹈晚会的念头也油然而生。

到了1980年,单位创排了一个新舞剧,全团唯独我没有工作任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把那段时间看作是上天的恩赐,让我有空重新将专场演出的事情“捡起来”。为了晚会我一共排了十个节目,包含《春江花月夜》《文成公主》等经典作品以及三个新作品,除了保持艺术性之外,更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这并不是学术汇报演出,我是为观众服务的。

由于许多东西要亲自准备,演出当晚我带着大包小包,推着自行车走了近三站地儿,把它们运过去,在表演开始前就耗掉了部分体力,而晚会又是以独舞和双人舞为主,一曲舞毕就得立刻换装继续表演。当时身体刚刚复原,非常辛苦,但我还是咬着牙将演出完成。大幕落下之后,我就哭了,虽然疲惫,但也感到非常幸福。这次专场演出带给中国舞蹈界许多启发,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还没有过这种演出形式,大家觉得很新鲜,也很受欢迎。后来,专场演出还来到了上海、南京、深圳、香港,当时我也是内地第一位在香港开专场演出的舞蹈演员。

人民网:一提到陈爱莲,观众想到最多的便是舞剧《红楼梦》, “闲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是观众心中的永恒经典。从上世纪80年代初您首次出演林黛玉,到今年演出已有七八百场了。那么多剧目,为何您对林黛玉这个角色情有独钟?

陈爱莲:从艺这么多年,我对自己演过的所有角色都有着同样的热爱,《红楼梦》之所以演得多,首先当然是观众对这部剧的认可。每部作品、每个角色,我都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经过不断地打磨、排练,才将它们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红楼梦》也不外如此。

舞剧《红楼梦》剧照

人民网:在1997年的时候,您选择复排《红楼梦》,当时为什么会做出复排《红楼梦》的决定?与原版的舞剧《红楼梦》对比又有哪些改动?

陈爱莲:下定决心复排《红楼梦》是1997年,当时正好赶上“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我拿到节目单后发现外国的剧目占比很高,本土的节目很少——我的民族情结一下子涌了出来,当即决定自己出资复排《红楼梦》。舞剧《红楼梦》是1981年的作品,要是原封不动地在今天继续表演,根本不可能。在复排期间,我就反复研读《红楼梦》原著,力求进一步理解原著精神,深入探寻林黛玉的灵魂。

直到今天,《红楼梦》已经演出过七百多场了,这么多年来,大的结构没有变化,我忠实地保留了基本的风格。但是,每一次上台表演都是对《红楼梦》的再创作,每一次重排,我都需要在作曲、舞美、编导上有所创新,要去适应时代的变化,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绝不是完全重复此前的内容。我不断提醒自己,虽然岁月不饶人,但舞台上的艺术生命可以延长,尤其是对经典舞剧的复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只要是我自己的动作,我都会重新审视一下,有时候小到双手摆放的位置这种细节我也会进行调整。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在变化。很多冗长的部分都已经删掉了,原来的长度超过两个小时,现在是一小时四十分钟。一些表现得不够准确的地方,我也会想办法让它更贴合主题。

“用自己的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

人民网: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勇敢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停薪留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艺术团。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爱莲: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国家的直属院团,我个人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才能让艺术得到发展。但很多人当时都不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还对我说“你说行,那你试试”。我当时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气盛”——既然大家都不愿意站出来,那让我试试就试试。

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是我认为中国文艺体制需要改革,预见改革后中国的文艺发展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才做出了这个决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跳入了“前途未卜”的文艺市场之中,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来。很多人当时还等着看我的笑话,认为我一年半载之后肯定就灰溜溜地回来了,肯定会失败。结果艺术团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

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

人民网: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您格外注重艺术的传承。1995年,您投资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舞蹈学校,亲自授课、培养舞蹈人才。

陈爱莲: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联想到自己的从艺经历,办学的念头油然而生。为了将学校建起来,我倾尽所有,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没有用国家一分钱。

学校建成、开始招生之后,每天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外,我还要授课。我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有人说医者父母心,我觉得师者也是父母心。前不久的教师大会上,我对学校里所有的教职工说,要推己及人,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道理很简单,你自己的孩子如果上学,你希望学校的老师怎样培养你的孩子、你就怎么样培养我们学校里的孩子。

正在教学中的陈爱莲

人民网:爱莲舞蹈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求实、创新”,为什么会选择这四个词作为学校的校训?

陈爱莲:办学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要教给学生真正的舞蹈技能和做人道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立德、敬业、求实、创新”是我23年前亲手写下的校训,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下,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的舞蹈技能非常棒,但有些舞蹈演员妄自菲薄,只看到西方舞蹈的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我们学校建起了图书馆,希望同学们在练习之余多花些时间去读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融入舞蹈之中。

此外,还有些人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一味“为新而新”就成了“怪”。我们谈发展,谈创新,都要在传承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我这儿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立德敬业,求实创新”。

“改革开放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

人民网:从成立自负盈亏的艺术团到创办舞蹈学校,再到复排经典舞剧《红楼梦》,可以说改革开放激发了您的活力,让您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陈爱莲:与其说激发了我的活力,不如说是我觉得我个人在新时代应该有所担当,最后我成功地向大家证明了,文艺体制改革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在建立了艺术团、建立了舞蹈学校、有了自己的舞蹈班底之后,心里也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将我们优秀的舞剧比如《文成公主》、《小刀会》、《牡丹亭》等等,将它们在自己剧团和学校里进行整理、创新,并传承下来,成为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样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品传世之作。此外,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创新做得不好,我认为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对我国优秀的舞剧传承有所缺失,有所断层。没有创新就不能前进,但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这样我们的创新之路才会走得更远。

陈爱莲带领学生练习

人民网:改革开放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爱莲: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当一名舞蹈演员。而当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进来之后,我的表演次数也会变少了。当然我也可以当老师,或者转型成为编导,冠上 “艺术家”的头衔。但是,我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时代的需求之下,我成立了一个陈爱莲艺术团、一所爱莲舞蹈学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让我有了另一方土地,将舞蹈艺术的种子播撒下去并细心耕耘,最终开花结果,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的,要有自己的团队。我70多岁还能在台上演出,就是因为有一支自己的队伍。

人民网:您既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同时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成功的秘诀吗?

陈爱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你爱上了一行,就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做到最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自己目标的途中,你会碰到很多困难和很多阻力。但是,人生就是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继续前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克服困难,你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会竭尽全力去奋斗。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聪明,那就要更加勤奋,勤能补拙。只要有这样的态度,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陈爱莲题字——舞

人民网:今年是您从艺66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您跳了60多年。从《春江花月夜》到《霓裳羽衣舞》,从《牡丹亭》到《文成公主》,塑造了诸多舞剧经典形象。对您而言舞蹈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在舞蹈艺术一线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陈爱莲:简单地说,它是一个“饭碗”,刚入行的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自己能靠舞蹈吃饭,将来学成之后能养活自己。直至后来舞蹈成了我的职业、我的事业,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有时候我可能不在台上跳舞,但是我在授艺、我在教学,同样也和舞蹈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舞蹈,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年龄不小了,该闲下来了。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随便放弃,如今,我对舞蹈事业的热忱从未消减,还想复排经典剧目,还想创作新作品。虽然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真正为我提供学习成长机会的是国家、是人民。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有两个陈爱莲,一个是普通人的陈爱莲,一个是在舞蹈领域肩负着责任使命的陈爱莲,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指引着我跳好自己的舞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后我也希望能多为中国舞蹈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