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文化 > 文化

品味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三境”

冯斌2021-01-03人已围观

简介有些人,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还见证了一代人灵魂里的东西。他们,是时代的大家,配得上所有的崇敬。

故人、游子、大师。余光中韶华尽付于此。今天品味先生的乡愁“三境”。

——题记

他的乡愁,摆渡诗和远方。

有些人,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还见证了一代人灵魂里的东西。他们,是时代的大家,配得上所有的崇敬。

傲骨,深度,爱着他所爱的人、民族或事物,灵魂里都是爱——这是余光中先生。

若歌以载道,可否为清澈的灵魂唱支歌?

伏案的他。

还记得他在国外,深夜里灵魂深处的轰鸣,绚烂的城市之光,余光中的乡愁才愈发超载,愈发泅渡在心。

是的,孤独、怅惘。

才要,渴望、骄傲。

时至今日,余光中先生告诉我们什么?——平凡岁月中做成熟的记述者,答案,就是真切、质朴、勇敢、透彻地记录生活,直视生命时不仰望,包容而释然。

诗让贫乏的语言活泛,诗为无聊的生活添彩!恰如巴赫所说,你不懂我为何叹息,是因你不懂我为何渴望!

诗人皆浪漫,而余光中的爱情有离别,更有珍惜。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因为两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相遇,却又在最好的年华里分离。

余光中和夫人范我存。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这是余光中写给哈雷彗星的诗。

人的缘分也如彗星,几十年倏忽而过,彗星可以等,岁月却等不得。

1964年厦门街故居门前,余光中夫妇与珊珊、幼珊、佩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国人几多苦难,就蔓延了多少思念。成家立室的余先生思绪洇透了隔岸的牵挂——本应绵密着甜蜜的婚姻却辗转成了洋面上辽阔的疲乏、孤独。凝结着泪迹的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战乱年代,想守护的,丢不掉的,往往是随时可能夭折的美好。余光中先生用一张张旧“船票”饱和了多少离别的时分和相聚的感动。

他让我们相信,爱就在眼前。

余光中先生一家合影。

他的乡愁,是眷恋祖国的味道。

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

谁能一舟横渡,尽听两岸潮声。先生“蒲公英的岁月”里,慨叹异乡的冷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听听那冷雨。

于是,乡愁落到笔上就成了梦呓,飘进眼帘就成了风霜,烙在心头那就成了浓得化不开的结。是啊,文人爱说乡愁,遑论船票、信件,抑或海峡、坟墓,牵扯乡愁的比喻都钝重无比。还记得,在余老的故居曾有一期讲乡愁的节目。其间有语,“荔枝树、地瓜干,越是普通,愁味越浓。”乡情,总承载着情感的浓郁,又不失味道的温暖。从入口到回味,乡情便从舌尖的味蕾,滑到了心尖的感动。

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思乡总是千回百转的一枝。中华血脉,在两岸辉映间,化为心浪千叠。

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到:

纵白首,驾鹤归,仍愿重归故乡。

正是,乡愁邮票之魂,感触海峡船帆里的梦。

年轻时候的余光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曾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可以满足地睡去。每当有人问起了归期,青青山色不再梗塞在他喉际,而眷恋在心头。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先生说那是最美母亲的国度。于是当哈雷彗星的光芒洒在他肩头时,他欢呼着——

他的乡愁,依偎着中国传统文化。

年轻时,余先生曾主修外文,又去往国外留学。吸收着美国文学与文化,乡愁也在心底滋长。

乡愁为何这么迷人?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就是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光如豆,一窗烟雨。那年,余光中还年少。在美国公路上,他听到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想东方版的诗句再现这首名诗,于是写下了《江湖上》。

异国天空的思绪,民谣的璀璨,更兼着少年飘飞的情感,簇拥着他,与灵感邂逅。杨弦更为《江湖上》谱曲,演绎出民歌运动的正式开始。迪伦名曲皴染了余光中,他发觉,人间的烟火把他养大,他也有怀乡愁绪,他,也有乡音入梦的清泪。

诗如人生。

当歌曲《河流》化用《答案在风中飘荡》和《江湖上》中经典名句,衍发出对这首老曲的传承。“这么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寻找,找那条流淌在心中的河流。我知道也许它不在任何地方,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乡。”

乡愁为何这么迷人?答案却没因时代而随风飘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它是“漱漱如花落,依依似归人”的感触,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柔肠。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提醒着我们珍视悄然消逝却又正在回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忘却我们优秀中华文化!

时光席卷而过,我们渐渐在失去,我们渐渐在遗忘,我们渐渐在失守。

深邃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美好栖所,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珍藏并传承。

依稀看到,光阴闪过,一道胡渣在嘴畔,两行皱纹爬眉间,先生韶华不再。唯一不变的,是他一颗赤子般永恒的心。

化作风中的一缕暗香。

透过现在。

飘向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