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文化 > 文化
南有嘉鱼: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
康茜2021-01-01人已围观
简介正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办的南有嘉鱼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共展出湖北荆州博物馆馆藏战国、秦、汉时期文物124件套,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4月5日。在此介绍数件精品文物,带读者领略荆
正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办的“南有嘉鱼——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共展出湖北荆州博物馆馆藏战国、秦、汉时期文物124件套,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4月5日。在此介绍数件精品文物,带读者领略荆州楚汉文化。
南土封国 抚夷属夏
楚国作为周代南土的重要封国,借鉴和模仿周文化的青铜礼制,同时吸取大量淮域文化特色,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国青铜礼制文化。
楚国的用鼎制度,是在周礼基础上的变革和创新,一方面楚国高等级贵族恪守周制,如升鼎的使用、鼎簋相配制度;一方面独创束腰平底鼎等。束腰平底鼎仅出土于楚国上层贵族墓葬,鼎与簋搭配使用,代表墓主的等级和身份。
图1 战国铜升鼎
战国铜升鼎(图1)出土于天星观二号墓。如果您仔细观察,一定会注意到这些升鼎都是平底细腰,鼎身有爬兽。升鼎为何是细腰?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此,工匠们也投其所好,将这些鼎做成了细腰状。
楚人尚酒,最具特色的是菁茅酒,即是用一种菁茅过滤而成的酒。《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代表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伐楚时,其中一条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意思是说楚国成捆的菁茅没有向周王朝交纳,周王的祭品得不到供给,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
图2 铜提梁壶
铜提梁壶(图2)是储酒的容器,提梁由八节结绳状的铜链和蛇形提梁组成,每边四节,首尾分别与肩部两个衔环铺首、盖上的双环相连接,精美牢固,使壶盖可以自由开合,却不能单独拿下。环环相连采用套模技术铸造而成,即先铸出一节铜链,然后将该铜链一端的小环套于铜链范中,浇注,使两节铜链相连,这样重复几次,环环相扣的提梁就铸造出来了。我国掌握这种套模技术,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楚人已经燃炭取暖,铲、篓、箕与炉配套使用。漏铲用于取炭,炭篓用于装炭,箕用于盛炭屑,炉则用于燃炭或作为炊器使用。炭炉,是古人在天寒地冻时燃炭取暖的用具,类似于现在的火盆。包括取炭用的铜漏铲和铜箕,装炭用的炭篓,构成一套取暖用具(图3),均出自天星观2号墓。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套取暖工具,有炭炉、箕、漏铲,但没有发现炭篓。考古出土的炭篓数量极少,这里展出的这件炭篓,出土时里面装有数块木炭,是炭篓无疑,实属少见。
图3 取暖用具(铜漏铲、炭篓、箕与提链炉)
赳赳武夫 国之干城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里“干”指盾牌,“城”指城墙,“干城”比喻捍卫者,意思是威武雄壮的勇士,做了公侯的将领,要像盾牌的城墙一样保卫国家。楚人尚武,重兵器之创造与发展,从“土不过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泱泱大国,荆州出土兵器见证了楚国的崛起史。
图4 战国越王不光铜剑剑首
楚国兵器分为短兵器(剑)、长兵器(戈、矛、戟)、远射兵器(铜弩机、弓、镞)和防御兵器(甲、胄、盾)。越王州勾铜剑铭文为“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州勾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八字铭文,每个字均加一鸟或二鸟作为装饰,这种字体被称为鸟虫书,盛行于吴越诸国,而错金工艺显得高贵又华丽。第二把为越王不光铜剑,剑格、剑首(图4)上均有鸟虫书,剑格正面为“越王越王”,反面为“嗣旨不光,自作用剑”;剑首为“嗣越不光,唯曰:可,作于元用剑”。“嗣”是法定继承人,“旨不光”即“者旨不光”,“者旨”读“诸稽”,是越王的姓氏,不光是人名,可知这把剑是在越王不光尚未即位前制作的。
图5 错金云纹铜合页
楚人早先筚路蓝缕,土地不过百里左右,战国时期已车辚马萧。马车合页(图5)出自天星观1号墓,通体饰错金云纹。车马器看上去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其中一些装置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当今生活中,就以这个铜合页为例,现在仍然广泛用于建筑、门、窗之中。
革故鼎新 器以载道
战国时期,生活器用出现诸多新材质、新工艺、新功能,如漆木器髹漆、制作工艺提高,种类增多,并被广泛使用;青铜器走向世俗化、生活化,日常生活用具广为流行。同时工艺上追求器以载道,达到材与艺、用与美、形与神、文与质、心与物的统一。
图6 猪型漆酒具盒
地处江汉流域的荆州,因其特殊的地下埋藏环境,大量战国秦汉墓中随葬的漆木器得以完好保存。猪形酒具盒、鸳鸯形漆豆,造型来源于神话中“并封”“神鸟”的形象,栩栩如生。猪型漆酒具盒(图6),整个造型可爱,两边各一猪首。身上的花纹则是一首双身的龙型。这种器形以及花纹在《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分别被称为“双封”或“遗肥”。反映了楚人的信仰和崇拜。
图7 骆驼形铜灯
春秋中期以后,作为礼制载体的青铜礼器依然存在,同时日常用品大量增加,这些器物造型精巧实用,生活气息浓厚。骆驼形铜灯(图7),骆驼站立在一方形座上,背立一圆柱柄浅盘灯。骆驼生活于中亚、中东及非洲北部等热带沙漠地区,这盏骆驼形铜灯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长江以南的楚国因文化、经济交流等原因曾出现过骆驼。
图8 铜环权
楚国使用黄金作为流通货币,当时黄金是压成扁而平的长方形小金板,使用时都需要切成小块,称重后再支付使用。楚制一铢约合0.65克,二十四铢合一两(15.6克),十六两合一斤(250克)。这套环权(图8),可用于称重,重量分别为楚之六铢、半两、一两、二两。
美服修容 佩玉鸣鸾
楚人雄踞南方, 对中原与东南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化妆崇尚华美而讲究和谐,佩饰追求创新而不拘一格。楚地铜镜出土最多,质地最佳,代表了战国铜镜工艺的最高水平。楚式玉器则造型多姿,雕工高超,纹饰新颖,反映了楚人奇谲浪漫的美学观。
图9 四凤四鸟纹铜镜
战国铜镜工艺上的提高,不能不推重楚国工匠。楚国工匠扩大了铜镜的生产规模,而且把铜镜当成一种艺术品来看待,提高了它的品质,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这面四凤四鸟纹铜镜(图9),是秦、楚文化融汇后产生的新式镜,以细密的勾连雷纹作地纹,主题纹饰为四凤四鸟,凤曲身回首,造型灵动,凤鸟和勾连雷纹元素取自楚文化,布局疏朗取自秦文化。
图10 战国玉龙人凤佩
“君子比德于玉”,楚式玉雕从中原式、秦式、越式、夷式、中山式等玉雕中脱颖而出,代表了战国玉器的最高水平。战国玉龙人凤佩(图10),龙身高度弯曲成U形,首和尾向上内卷并靠近。椭圆形目,长角呈截头状。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中绝大多数为谷纹,卷云纹和蝌蚪纹数各有十余个。龙身浮雕复杂,以尾上端倒立凤鸟最为具象,此凤喙为长钩状,颈部饰绹索纹颈圈,颈胸部饰一条纵向绹索纹,腹背有鳞状羽毛,尾部有长翎三股,腹下有足。龙背和尾尖也各附连一凤,尾尖凤身阴刻二道平行线,十分生动。
(作者:康茜)(图片来源:荆州博物馆、南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