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观察 > 观察

《巴黎文学地图》里的作家故事

民歌2021-01-14人已围观

简介由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主编的《巴黎文学地图》,用一位位作家在巴黎这座文学之都的生命历程与文学创作,绘制出一张关于巴黎的文学地图。 多个世纪以来,巴黎不仅是作家

  由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主编的《巴黎文学地图》,用一位位作家在巴黎这座文学之都的生命历程与文学创作,“绘制”出一张关于巴黎的文学地图。

  多个世纪以来,巴黎不仅是作家灵感的源泉,也是重要的文学场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角落、不起眼的建筑,都可能收藏过某位作家的身影……这些摘自《巴黎文学地图》的文字,都是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在巴黎的鲜活文学印记。

  莫里哀关于他的记忆在喜剧院延续

  1643年,一个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的21岁巴黎人,做出了将彻底改变其人生轨迹的决定。波克兰的父亲是王室指定的家具商,他希望儿子承其衣钵,过舒适的生活。但波克兰想当一名演员,这在当时可不是个体面的职业。他与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剧团,取名“盛名剧团”,在马萨林路12号的新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这一地址今日犹在,但当时的建筑已荡然无存),演出时使用了艺名莫里哀。

  莫里哀未能一夜成名。

  1645年,他因欠债未还两度入狱,当年年底剧团离开巴黎,到各省巡演以维持生存。有证据表明,1655年,这位年轻的演员开始着手转向写作。

  1658年,剧团返回巴黎,受邀到时年20岁的国王路易十四的罗浮宫演出。他们演出的是一场双剧目,第二部分由莫里哀原创,名为《多情的医生》。这一独幕闹剧在剧团巡演时就很是成功,如今在宫廷也大受欢迎。国王极为欣赏,赐予剧团在小波旁宫演出的权利。

  不久,国王的兄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成为剧团的赞助人。王室的赞助为莫里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这并没能为其带来巨额财富。当时多数巴黎人都还很贫穷,没有钱用在看戏这样的琐事上。

  当时可供选择的原创优秀剧本很少,为让剧团演出,莫里哀写的剧本数量越来越多。他的第一部在巴黎创作并以巴黎为背景的剧本是《可笑的女才子》。该剧讲了两个外省姑娘卡多丝和玛德隆来到巴黎后一系列矫揉造作的行为,这是讽刺喜剧极为典型的材料。该剧取得了巨大成功。

  后来,莫里哀的剧团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皇家宫殿里找到了安身之处,他此后的剧本都在此首演。今天,在莫里哀路和黎塞留路交叉口,皇家宫殿花园旁有一处喷泉,就是1773年人们为纪念莫里哀逝世100周年而建。

  人们对莫里哀的记忆在法国喜剧院得以延续。喜剧院是1680年路易十四以莫里哀剧团中剩下的成员为班底创建的,位于黎塞留路2号,除演出莫里哀的剧作外,还演出优秀的古典和现代剧目。剧场楼上有一把扶手椅,在莫里哀的最后一场演出中,他就是倒在这把椅子上去世的。

  巴尔扎克特意选择有后门可溜的房产

  巴尔扎克1799年出生在小城图尔。1815年,巴尔扎克全家迁往巴黎,他在学校待了2年,接着又成了一位律师的文员,学了3年的法律。他具备了当律师的资格,并已开始创作剧本。虽然创作没有取得任何成功,但巴尔扎克很清楚自己想当作家而非律师,于是说服家人支持自己。

  整个19世纪20年代,巴尔扎克一直在艰难奋斗着。他涉足各种各样的工作来维持生计,可惜的是他的商业冒险无一成功。他的一个失败的印刷厂位于维斯孔蒂路17号,后成为艺术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家。

  巴尔扎克一生生活拮据,几度濒临破产。随着时光流逝,有一点变得非常清楚:巴尔扎克的财务困难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他失败的商业行为。他的花费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支付能力。

  但巴尔扎克也不是只知道炫耀,他是法国最勤奋的作家之一,以长时间连续工作而闻名。他还有一点也很出名,就是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浓烈的黑咖啡以保持工作状态。

  1833年,巴尔扎克有了创作一系列小说的想法,在小说中主人公会反复出现。这倒并不是个全新的想法,大约350年前拉伯雷就写过一系列以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为主人公的书。但这将是以描述反复出现的鲜活人物为特色的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小说集,这些人物会在系列小说中不断成长。小说集内容将涉及法国社会各个阶层,描述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巴尔扎克本人生活的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直到1840年,巴尔扎克才为这个系列小说想出合适的名字:《人间喜剧》。在他的设想中,这个系列将包括不少于150部互相关联的小说。最终,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大约90部。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个不可想象的惊人成就,特别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经典小说,如《高老头》《贝姨》等。

  1840年,正是巴尔扎克为自己的系列小说命名的同一年,他搬到了雷努阿尔路47号的房子。接下来的7年他一直在那儿居住,今天这个地方是巴尔扎克博物馆。他买下那处房产并以布鲁尼奥先生的名义在那居住,因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声名远播,却仍然负债累累,需要躲避债主。出于同样的原因,巴尔扎克特意选择了一处有后门的房产,通向伯顿路,有债主上门时,他可以从后门溜走。

  雨果为那座宏伟教堂做点什么

  维克多·雨果是个很有天分的孩子,很早就下决心将来要当一名作家。14岁时,他创作出第一部剧作。15岁时,他赢得法兰西科学院的一项诗歌奖。20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颂歌和杂诗》。

  1831年,雨果的首部伟大作品《巴黎圣母院》发表。书名来源于巴黎城中那座宏伟的教堂。小说以15世纪为背景,讲述了住在教堂顶部塔楼里的驼背人卡西莫多的故事。这座哥特式建筑规模极为宏大,今天仍然可以参观。抬头看去,今天的人们可能还不禁会想:卡西莫多会不会还在上面的某处?

  这处地标性建筑的建造工作始于1163年,大量优秀工匠和工人花了180多年时间才将其建成。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教堂几乎被毁,开始日渐衰败。

  雨果的这部小说发表时,教堂仍在继续败落。雨果决定为教堂做点什么,毕竟,它不仅是巴黎,还是整个法国的精神中心。他发动了一场筹集资金、恢复教堂昔日荣光的运动。人们为这一计划齐心协力,重建工作于1841年开始。23年之后,教堂重现辉煌。

  1833年,雨果在孚日广场的一角得到了一座相当豪华的房子。接下来15年雨果在此居住,现在这里是维克多·雨果博物馆。在此居住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雨果在巴黎社会备受尊重,于1841年被选入声名远播的法兰西学院。这段时间,雨果对政治的兴趣与日俱增,但他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的家人是拿破仑·波拿巴坚定的支持者,而雨果年轻时就已成为君主制的支持者,还在1845年受到国王路易·菲利普的表彰。但到了1848年,雨果成了共和主义者。他强烈反对拿破仑三世发动的政变,结果被这位新皇帝驱逐出境。流放丝毫没有影响雨果的文学才能。1862年,他创作了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作品《悲惨世界》。

  莫泊桑不想看到埃菲尔铁塔

  1850年,莫泊桑出生在法国北部沿海迪拜地区的诺曼底港口附近。莫泊桑和福楼拜两家是世交,两家相隔不到40英里。

  福楼拜是当时伟大的作家,很多青年作家都拜倒在他脚下,莫泊桑就是其中之一。莫泊桑的母亲是福楼拜儿时的朋友,曾致信恳请他尽力指导儿子创作,福楼拜欣然接受。

  莫泊桑在1869年来到巴黎学习法律。不久,他自愿参加普法战争,这次服兵役的经历成了他后期多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战争结束后,莫泊桑回到巴黎,当了一名公务员。

  在此期间,未来的作家之星莫泊桑经常会见母亲的朋友福楼拜。只要福楼拜一来巴黎,两人就经常一块就餐。位于歌剧院广场3号的和平咖啡馆是莫泊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位于大奥古斯汀街51号的拉贝罗斯餐厅也是莫泊桑喜欢的地方,透过窗户向下,可以看到塞纳河。

  莫泊桑说他喜欢在埃菲尔铁塔就餐,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再看到它了。巴黎这座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标志性建筑,在落成之时并不怎么受欢迎。莫泊桑、左拉和小仲马等300名作家和艺术家曾联名签署请愿书抗议。

  虽然有福楼拜谆谆教导,但当时莫泊桑也只不过发表了屈指可数的几篇短篇小说,且多数刊登在一些不知名的刊物上。1880年,莫泊桑的写作生涯出现转折,他的作品《羊脂球》被收录进一本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共有六篇作品,且都出自像左拉这样的当红作家。莫泊桑一举成名。

  《羊脂球》的成功引来了众多报社、杂志社编辑的约稿。收到邀函,莫泊桑立刻辞去工作,专心创作。他一生连续发表过30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几部长篇小说和非虚构类作品。《漂亮朋友》是莫泊桑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85年,揭露了巴黎社会深处人们的残暴野心和玩世不恭。

  生命的最后10年,莫泊桑不断创作,屡屡成功。他挣钱无数,购置了好几处房屋、好几艘游艇,还有巴黎的一套公寓。虽然在物质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年轻时染上的疾病一直困扰着他,再加上哥哥在精神病院离世,令莫泊桑痛不欲生。

  1892年,莫泊桑自杀未遂,母亲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之后又转至巴黎的一家私人疗养院。翌年,莫泊桑在这家疗养院病逝,被安葬于梦帕纳斯公墓,他的墓呈敞开的书本状。

  海明威到巴黎的第一个晚上

  美国作家海明威对世界文坛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在成名之前,海明威一直过着贫困潦倒、艰难挣扎的生活。他的作品《流动宴会》,就讲述了他在巴黎的早年写作生涯。当时,海明威身无分文、生活拮据,为填饱肚子,甚至沦落到去卢森堡公园逮鸽子。

  1921年,22岁的海明威从美国来到巴黎。到巴黎的第一个晚上,他住在位于雅各路44号的英格兰酒店。如今,这家酒店尚在,不过房价却高了很多,而当时这家酒店只是提供一些基础设施。后来,海明威搬到了笛卡儿路39号的一家廉价酒店的顶层。当时,海明威已与第一任妻子哈德利登记结婚,《流动宴会》就生动再现了两人在公寓里生活的时光。

  很快,海明威结交了其他一些住在巴黎的美国移民,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作家艾兹拉·庞德和格特鲁德·斯泰因,他们经常鼓励年轻的海明威。但最后,无论是文学成就上,还是受欢迎程度上,海明威都使他们黯然失色。

  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一本既有短篇小说又有诗歌的集子、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以巴黎为背景,人物原型是作家自己和他在巴黎所认识的一些人,小说的另一部分情节则以西班牙为背景。

  断断续续地,海明威在巴黎生活了好几年,他喜欢拜访住在圣米切尔大道93号的朋友西尔维娅·比奇,比奇正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办者。

  莎士比亚书店原在奥黛翁街12号,后搬到比什利街37号。它不仅是一家书店,还是一家非官方借阅图书馆,向海明威这样生活拮据的作家开放。他们可以到这里借阅买不起的书籍,读后归还。这里也是文人读书会友的地方,后来还扮演起出版社的角色。